經過近6個小時的跋涉,報記者才終于到達了魯甸地震的震中——龍頭山鎮(zhèn)。
因為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頻發(fā),不少村莊救援物資難以到達,大型車輛無法通行,勉強運抵小山村的救災物資都是通過小型車輛運送,運量小、效率低,位于震中的一些村莊飲水吃飯困難,但有糧的村民卻能主動拿出糧食與大家分食。
災民張艷青說,因為地震太突然,大家逃離時根本來不及搬運糧食,使得糧食都被埋在廢墟中,無法找出。一名受災較輕的村民從家里翻出來30斤馬鈴薯,主動分給村里的50多口人,大家都舍不得吃,都留給了孩子們。
災后第二天,張艷青在昆明打工的兒子趕回了家,專門帶了5公斤餅干。大人們依然舍不得吃,每人只拿了一塊,剩下的也都留給了孩子。
地震當天及隨后的兩天,震區(qū)都有雨,村民們臨時搭建了幾個簡易棚子,只能容老人、婦女和孩子勉強躺下。為了騰出地方,也為了防止棚里的人被雨淋到,男人們則圍坐在棚子周圍,用手舉著塑料薄膜,很多人一夜未合眼,33歲的村民付茂國為此得了重感冒。昨日下午,一支來自重慶的民間救援隊伍送來救援物資。因物資有限,付茂國3歲的兒子沒有搶到泡面,有些失落,5歲的哥哥安慰他說:“沒啥,都會有的!”
在光明村八社,記者驚奇的發(fā)現,有50多名村名即使是在受災的情況下,也過得有些“奢侈”。村名們雖然沒有地方住,但是卻吃肉吃的正歡。原來,地震兩天后,救災物資依然難以抵達。62歲的村民柏興財,招呼村里幾個膽大的后生,進入自己部分倒塌的房屋里,從豬圈里抬出已經被砸死的豬。這只100多斤的豬,足夠村里50多口人至少吃兩頓。“這個時候,哪家有吃的,那不都得拿出來分,總不能看著別家餓著吧?”柏興財說。